因為過去(世)所走的路使然,所以有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尋覓覓,尋找正確的方向,以便能和過去的路連結。然後一直重覆這些過程,希望終有一日能到達終點站(光明),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解脫;其過程就稱為修或靈修。所以關於修的內容,絕不是知識性的,其最深層的說法,我們說它是本能的尋找。依世俗的描述,鲑魚的溯源是比較接近的思考。
什麼是正確的方向及本能的尋找?「信仰」二字足以涵蓋所有一切。眾生都知道,一切的信仰是屬於「天」的;它是超出人兩眼的高度(知識),所以古代才有第三隻眼的圖騰 (智慧)。透過智慧的領悟去瞭解上天所傳下的訊息(佛經、佛印),這才是正確的信仰,也稱為修。但因為資料的散佚,及人為的操弄,修已不是修,眾生已無從知道正確的方向。所以過去(世)無從連結,現在(世)不知如何走,遑論光明的未來(世)。
人認為天地萬物所有一切都是由心來對應,所謂「萬法唯心」。但是人有限(所見有限、所思有限、體終毀),所以只能了解肉體的部分,屬於靈的部分完全不知。因此人又如何以他的心來對應天地,解釋一切?所以「萬法唯心」完全是以人的思考所提出的觀念與修無關。修絕對不是道德行為的修心養性,它超越人生活的部分,必須用智慧(第三隻眼)去面對。因此所謂「人間佛教」倡導將修融入人的生活之中,完全是用人的思考去解釋修,是錯誤的引導。
關於佛教的基本教義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四聖諦,則是從人生為什麼會受苦,以及如何解脫來展開。但是人忘了苦與樂是相對的,所有苦與樂是代表人生過程中的高低起伏,是屬於人生活的常態。人真正應該去思考的是,人出生從零開始,經歷生老病死、喜怒哀樂,最終死亡回歸於零。人的出生究竟為了什麼?如果是追求名利,就只是短暫的擁有。除了名利以外,究竟還有什麼,是人應該去探討的?人絕對不可能跳脫屬於人的思考範圍,就如同螞蟻,它如何了解自己以外的種種。所謂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都是從人有限的高度去切入、探討、解釋,它不是信仰。
又如「緣起性空」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種因緣和合而成,以本性為空。這個理論完全是以人的立場去導入,所以說如果沒有人,或者人死以後,所有的一切都沒有了。但是人沒有,日出日落卻依舊,並非什麼都沒有。所以「緣起性空」完全侷限於人的思考範疇,它不是修。錯誤的引導,讓人誤以為修的種種以及過程,就如同人的思考一般,所以才有眾生皆有「佛性」的說法,以及修行過程中所謂的「十地論」,甚至人死後往生「西方極樂世界」,或更甚者,所謂人向修,總有一天成佛,種種錯誤的觀念,不勝枚舉。